1.依托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2.科研平台简介:
辽宁省低品位非伴生铁矿优化应用重点实验室下设四支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科研人员共计53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36人,博士人才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8%。在职人员中,具备高级职称27人,比例达到51%。团队中有7名科研人员拥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验。此外,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多个优秀人才荣誉,包括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层次人选2人、千层次人选3人、省级创新人才3人、本溪市优秀专家1人及本溪市三八红旗手1人。
重点实验室配备了真空感应炉、电渣重熔炉和热轧机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冶炼和加工制造设备,拥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和电化学工作站等一系列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构建了涵盖冶金长流程工艺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并被认定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内,承担了纵向科研项目93项,累计合同金额达到657.88万元,主持了横向科研项目55项,合同额合计1940.05万元,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38篇被国际著名期刊SCI收录,授权了20余项知识产权专利,包括10项发明专利。
目前重点实验室下设四支科研团队,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本溪低品位铁矿的高效利用与冶金固废的资源化应用,紧密围绕辽宁省重点产业中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菱镁精深加工及高品质钢铁材料的发展需求,致力于解决传统产业升级和链条延伸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其四支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金属冶炼与制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团队
专注于高品质特殊钢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创新,深入研究高强度气门弹簧钢的强韧化机理及夹杂物控制,以此推动高性能铁合金的产业化进程。针对高温耐热材料和轻质铝合金先进材料进行了基础性研究,通过微合金元素与稀土协同作用下基体凝固组织的改善,提升材料的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综合性能,为高性能材料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与技术储备。此外,团队致力于铸造工艺设计、高品质钢表面技术及脱硝催化剂的开发,以增强材料的性能与环保特性。通过优化铸造工艺,团队成功解决了铸造过程中常见的缺陷问题,提高了铸件的强度与使用寿命。同时,在脱硝催化剂的研发方面,团队致力于通过材料创新与性能改善,实现更低的氮氧化物排放,为环保贡献力量。
(2)本溪特色非金属矿资源利用技术
致力于将本溪低碳高性能镁质耐火材料的研究融入固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低品位菱镁矿和废弃石灰石的资源化方面。针对材料合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缺陷与性能瓶颈,团队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了原料组成、反应条件及后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在优化制备工艺的过程中,团队不仅提高了镁质耐火材料的热性能与抗化学侵蚀能力,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一成果为低品位菱镁矿资源的高价值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此外,团队还积极探索微纳米孔MgO-Mg2SiO4复相骨料的制备,以研发更卓越的耐火材料产品。通过结合分子动力学与理论计算的方法,深入分析镁质耐火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热学性能的关系。系统的实验设计和理论分析使团队识别出镁元素的相互作用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的表现。这一研究为镁质耐火材料的开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推动其在高温工业应用中的广泛前景。
(3)绿色冶金材料先锋科研团队
专注于本溪低品位非伴生铁矿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旨在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价值。针对本溪地区丰富的低品位铁矿资源,团队开发了多选别细磨矿粉造块技术,通过细磨与选别,不仅提高了矿粉的品位,还有效降低了杂质含量,从而提升了造块的密度和抗压强度,为后续冶炼工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团队还着眼于新型高品质洁净钢和微合金钢的开发,探索其强韧化工艺。通过调整合金元素的配比与添加顺序,成功增强了材料的强度与韧性,同时降低了有害元素的含量,确保了钢材的洁净度,有效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此外,为响应国家对冶金行业的环保要求,团队积极探索环境友好的低能耗冶金技术,通过采用新型的还原剂和炉料配方,降低了冶炼过程中的能耗与CO₂等污染物的排放,符合环保标准。
(4)矿物新材料科研团队
致力于将本溪铁尾矿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电化学储能材料及陶瓷材料,以推动固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一研究中,团队针对合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缺陷与性能瓶颈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深入分析了原料组成、反应条件及后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在优化制备工艺的过程中,团队不仅提高了合成材料的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还从根本上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团队还积极探索利用菱镁矿制备高熵合金复合材料,采用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理解镁元素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的表现。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理论分析,识别了镁元素的添加量与合金硬度、韧性及耐温性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了对合金性能的精确调控。这一研究为高熵合金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推动了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及其他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3.对应服务领域: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4.平台负责人简介:
1)个人简介
陈韧,男,1970.09出生,教授(三级),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现任辽宁科技学院发展规划与考核管理办公室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辽宁省材料类教指委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在钢种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视学学会金相与显微分析学会理事、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工程技术分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反应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辽宁金属学会网络炼钢分会副会长;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本溪市科协常委(第九届)、辽宁省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中冶集团特聘专家,辽宁省本溪低品位非伴生铁矿优化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与冶金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
2)研究方向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高炉冶金、冶金过程模拟
3)研究成果
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项目、省自然基金、省计划项目等4项,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市科研项目2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多项。
在《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过程工程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炼铁》、《炼钢》、《特殊钢》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并获国家专利6项。获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项。两门省级本科精品课主讲教师,主持及参与多项省教改课题,获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4)获得荣誉、人才称号
获得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本溪市优秀专家、市优秀教师、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市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