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托学院: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
2.科研平台简介:
辽宁省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是2013年经辽宁省发改委批准建设,依托于辽宁科技学院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年开始筹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
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注重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和学科方向凝练。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64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4人,博士后1人,博士26人。学院先后柔性引进浙江大学教授1人,东北大学教授1人。目前,实验室有3个先锋科研创新团队,包括化工新材料与化学污染物治理研究团队、制药清洁生产与产业化创新团队、药食同源产品生产与产业化创新研究团队。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互补,为实验室整体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实验室现有教师中有2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1人获推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有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1人、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人、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1人。实验室研究团队成员先后获国家注册执业药师、辽宁省中药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辽宁科技创新发展智库专家、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节能协会环境科学专家、本溪市环保产业协会污水治理行业专家、本溪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辽宁省优秀教师、第十三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等称号和荣誉。
近五年来,结合实验室研究发展方向,团队成员积极努力,先后获得各级横纵向科研课题共计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合作项目5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引导项目、省级博士启动金和省级公益基金项目、教育厅科研项目及市厅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近70项。纵向科研到款总额近300万元;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3项,本溪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SSCI/EI论文50余篇,科技成果转化73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等6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2项。
安长伟博士的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文丘里高效反应脱硫装置的应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暨省总工会直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赛三等奖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暨省总工会直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赛三等奖。该成果经过科技转化在多家企业进行技术推广应用,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对脱硫技术革新具有标志性意义。
鄂永胜教授为辽宁东颢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的“工业芴生产新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评本溪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新技术提升了煤焦油深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与东颢化工合作开发了“蒽油精深加工”项目,该技术获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的支持,并获评201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发明专利“一种以粗蒽为原料生产精蒽和精咔唑的新工艺”应用到本溪市中联化工厂粗蒽深加工项目中,获评本溪市人才服务振兴发展优秀成果。
王振宇博士的“双氰胺对北方棕壤土壤为生物代谢α-酮戊二酸的影响”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相关成果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刘丹丹博士与药科大学潘卫三教授合作“基于AS1411与NLS的视网膜级联靶向非病毒基因载体构建及其抗CNV机制研究”与“光热-化疗一体化逐级靶向多重响应性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耐药结肠癌口服高效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得2017年和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验室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近年来,与圣泽(辽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生态环境治理校企合作研究院”协议,并开展项目合作;与北控水务集团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实习就业培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为进一步开展技术合作奠定基础;开展环保酵素修复生态工作,践行科技服务社会目标。为促进实验室整体团队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革新,团队成员定期到东大有色固废技术研究院、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兄弟院所开展学习交流。
同时,实验室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基于“双碳”理念,以“科技引领、绿色低碳、源头创新”为目标,与俄罗斯维亚特卡国立大学联合承办“绿色能源技术及清洁生产”国际学术交流会,“HOME COUNTRY ECOLOGY: Problems and Solutions”国际科学与实践学术交流会等会议,聚焦生物制药清洁生产、精细化工新材料研发应用、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相关研究领域,促进生物制药及精细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创新。
4. 对应服务领域:(对照辽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对照22个产业集群,属于哪一类)
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属于石化和精细化工基地;22个产业集群属于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类。
平台负责人简介:
安长伟,2018年博士毕业于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现任辽宁科技学院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聘为省环保集团培训顾问,本溪市环保产业协会水处理专家和本溪市生态立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生态处理专家,2024年当选辽宁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2024年获聘辽宁省科技专员,2023年起担任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2021获聘首批辽宁省科技智库专家。辽宁科技学院先锋科研创新团队“化工新材料与化学污染物治理研究”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处理材料和技术,尤其擅长催化剂制备和难降解废水治理。作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培养专业硕士2名,拥有发明专利10项(国际专利3项),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等近30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近3000万。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12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2),省科技成果转化大赛三等奖1项(排名第1)。主持省科技厅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19-BS-128)1项;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A类(软科学研究计划)“碳中和背景下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2022JH4/1010009)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和营口博士双创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NSFC 41672248)、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和省科技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12篇)。拥有发明专利10项(国际专利3项),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和软件著作近30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近3000万。“一种新型文丘里高效反应脱硫装置的应用”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湿法脱硫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行稳定,节约电耗,占地面积小,实用脱硫效率高,辅助除尘。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和软著10项,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工艺相比,大大提高了烟气脱硫效率,SO2和粉尘的排放浓度明显优于国标和欧盟标准要求。本项目对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该技术的转化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年增产值达20000多万元。近三年,新增产值3.3亿元,新增利润0.32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