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负责人:白冰洋教授
2. 团队核心成员:杨欣、赵宏、刘平平、姚冬玉、刘佳、庄奎龙、孙凌云
3.团队研究方向领域介绍:
方向1:白冰洋、赵宏、孙凌云,研究东北抗联精神的相关理论阐释。首先是从历史背景、实践经验以及理论基础出发考察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背景条件。其次,深刻研究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最后在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东北抗联精神所展现的精神激励功能、价值凝聚功能和人才培育功能。
方向2:白冰洋、姚冬玉、刘平平,探析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本方向以新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振兴东北经济发展以及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四个方面出发,探究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方向3:白冰洋、杨欣、刘佳、庄奎龙,探究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路径。伟大的时代价值决定了新时代弘扬北抗联精神的重要任务,本方向是在前两个方向研究的学理基础上聚焦于四个维度对弘扬路径进行探究:主要包括多层次深化理论研究、多角度加强普及宣传、多渠道构建教育体系以及多维度开展实践活动,尤其是注重数字艺术设计赋能东北抗联精神弘扬路径发展,高效运用大数据、AI、AR、VR等技术,使数字科技不断赋能红色文化,强化人们的红色记忆,增强政治认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致力于全方位建构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策略。
4.团队工作开展情况介绍:
自2023年团队成立以来,充分依托本溪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多方面研究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完成辽宁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红色基因传承视域下东北抗联革命遗址抢救性保护研究;完成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1项: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大数据赋能辽宁红色抗联文化传承传播研究;申报获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1项:辽宁构建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实施路径的研究与实践;申报获批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面上项目2项:互联网时代辽宁红色旅游品牌策划与传播策略研究、辽宁革命老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驱动机制及效果评价研究;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数字艺术设计赋能东北抗联精神弘扬发展研究、辽宁新时代“六地”视域下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数字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均等化体系构建研究,纵向课题共计17项,到款额23.5万元;技术服务(横向)项目共计8项,到款额110.1万元;核心期刊论文、作品共计12篇;外观专利19项;咨政建议12项,其中省级咨政建议5项,市级咨政建议7项。
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如下:在深入研究东北抗联精神的相关理论阐释,探析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利用数字艺术设计赋能东北抗联精神弘扬多路径发展研究,运用大数据、AI、AR、VR等技术,创作出数字文创产品、数字影片、数字展览馆等,使数字科技不断赋能红色抗联文化,强化人们的红色记忆,增强政治认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全方位建构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路径。
5.团队可转化成果介绍:
成果名称:文创产品设计
成果介绍:以弘扬红色文化、钢铁精神、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文创产品,包括招贴、包装、沙盘、工艺品等百余项。
应用领域:主要应用于旅游行业、教育行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经济社会效益预测:经济效益上,设计以弘扬红色文化、钢铁精神、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百余项,不仅能够丰富文化市场,还能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市场扩大:文创产品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更愿意为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的产品买单。
收入增长:通过销售文创产品,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收入有望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旅游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2)社会效益
文化传承: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钢铁精神和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教育功能:通过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创产品,如红色文创纪念品、钢铁精神主题文创产品、国潮文创产品等,能够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
文化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创造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可转化方式:可通过技术转让,将相关技术成果售予有能力的企业或机构;也可开展合作研发,联合各方优势力量,基于成果开发新产品、改进设计等,共享成果与收益。
(1)线上线下融合
线上平台: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进行文创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线下体验:开设文创产品体验店、举办主题展览等活动,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文创产品的魅力,提升购买意愿。
(2)跨界合作
与其他行业合作:与旅游、教育、影视等行业合作,共同开发文创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与设计师合作:邀请知名设计师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定制化服务
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定制专属的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4)数字化转化
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将文创产品转化为数字产品,如虚拟展览、数字艺术品等,拓展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5)文化教育与传播
举办文化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提供学习和体验红色文化、钢铁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机会,增强公众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故事和背景介绍,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内涵,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推动地方旅游行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成果完成人:笃行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团队
联系方式:bby2227@163.com